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我区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落实单元化教学的新理念,探索信息化驱动美术课程标准的创新落地,2025 年 5 月 15 日上午,天宁区小学美术教学研讨暨王晓杰教师发展工作室活动在天宁区丽华新村第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天宁区美术教研员蒋春燕老师主持,丽华新村第二小学祁代来校长、刘勇刚副校长列席参与,区内各小学美术老师积极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以 "新课标视域下美术教学的数智化创新实践的同题异构" 为主题,通过课堂展示与专题讲座,探索数智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
同题异构展风采,数智融合促创新
活动伊始,郭羚老师与陆丽老师以《渐变的形》为课题,展开了精彩的信息化同题异构教学,充分展现了数智技术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多样可能。
郭羚老师以红气球实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 “渐变的形”,并结合生活中的渐变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通过播放《红气球》动画,解析大小、方向、形状的渐变规律,再以排序、添画等互动游戏强化秩序感。借助 “苹果 — 蛇” 等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逐步变形的方法,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让学生限时绘制渐变草图并分享。创作时,利用 “Sketchbook” 工具完成渐变作品,并在线上画廊进行互动评价,聚焦 “过渡自然” 与创意。课堂以 “蝴蝶蜕变” 视频收尾,自然渗透成长哲思。
陆丽老师则以 "小鱼的 72 变" 为主题,通过 "鱼纹变身" 故事与AI 短视频引入“渐变”。课堂上,她引导学生从蜗牛壳、蜘蛛网等自然物象中发现渐变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 "无边记"APP 进行传统鱼纹数字化排列,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魅力。借助 "Linearity Curve" 工具创作变形小鱼,更跨界联合音乐教师解析旋律渐变,实现艺术与乐理的创新融合,让学生在多模态互动中感受渐变的多元表达。
传统现代巧融合,专题讲座启新思
冯淼老师作《剪刻启童心——传统技艺与现代美育的课堂融合》专题讲座,通过鲜活案例展现剪纸艺术的育人价值。现场展示学生将AR技术与剪纸结合、用剪影记录课间生活等创新实践,强调“剪刀应是孩子的另一支笔”。讲座生动诠释了传统技艺如何以现代姿态激活美育课堂,引发与会教师共鸣。
教研研讨明方向,课标理念深落地
课堂展示后,两位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分享,美术老师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研讨。区教研员蒋春燕老师充分肯定了两节课堂的精彩:郭羚老师头脑风暴激创意;指导到位创新意。陆丽老师信息结合做指导,激发创意;文化情境巧融合,赋能融情。蒋老师在总结中强调,理论层面需聚焦锚定“四化”导向,深化“六个融合”的实施路径。
此次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数智化美术教学的交流平台,通过课堂实践与理论分享,推动新课标理念在美术课堂的落地生根,助力构建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感的美术教学模式。
(撰稿:郭羚 摄影:张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