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 以学定教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跟岗培训感悟之课程&课堂篇
丁勤芝
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跟岗培训的半个月中,学校“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全人发展的“学森”课程体系以及“以学论教”的课堂文化以其锐不可当的气势与无法抗拒的魅力闯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视野与头脑之中,我们被实验二小丰富的课程资源、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所折服。
一、求真·累加——架构以爱育爱理念下的学森课程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课程是学校办学之本,是师生发展之平台,完善而精细的课程体系能充分凸显办学理念、办学追求和办学特色,可以说好的课程结构就是好的育人结构,好的课程实施就是好的教育实践,好的课程体系就是好的教育体系。从实验二小“金字塔”状的课程框架可以透视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和双主体育人的办学特色。
由此图可以看出课程目标是核心,课程主体是基础,这两部分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核心职责;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三大支柱,也是教师团队的核心任务;教师团队的所有工作,一方面凝聚在一起,服务于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不断的生成、创新中,以“物化”的方式,转化成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是课程主体在辛勤劳动中自然生成的物化结果。
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在课程框架的细化下,实验二小的学森课程不断建构与丰润。“学森”课程体系的命名,一方面来自对校友钱学森同志“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缅怀与继承;另一方面则源于“学”“森”二字的本意与衍生意。“学”既指学生,也指学问和学习。“学森课程”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出“全人”发展的学生主体(其内在素质是结构化的),这是课程目标;二是构建三维立体(知识、技能与文化)的学问体系,这是课程内容;三是关注知行合一、多维立体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与开放的特点),这是课程实施。“森”强调的是物种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环境,寓指多方位、多角度、丰富多样、生态化的教育系统与教育生态。“学”“森”二字合在一起,突出了“学森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系统化与生态化,旨在促使学生获得“全人”发展。
学森课程以全人发展为目标,涵盖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超越教材、超越教室、超越教师”的开放理念让校园成为“立体的书”,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成为“社会大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主题研究课”和“文科艺体选修课”的重要内容,少年宫、科技馆成为“社团活动”以及“城宫计划”的有机组成,它们共同组成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隔周周二下午的“文科艺体选修课”、每周两节连排的“主题研究课”、每月一次的“社会大课堂”、每学期“1+N的学科平行选修课”,以及舞蹈、游泳、京剧、武术、书法、戏剧等各年级的特色课程,共同组成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
学校本着“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从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了学生培养的三种素养:基础性素养、综合性素养和选择性素养,简称为“一长、多能、零缺陷”,以此为个体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课程改革的重心由“40分钟”的课堂转向更具空间和魅力的“小学6年12学期X每学期20周X每周的课时数X每节课40分钟”的课程。六年的贯通式“课程”概念,恰恰是对实验二小课堂文化“累加”最好的支撑与佐证。从课堂到课程的认识拓展,从课程到课堂的逐层推进,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与卷轴般展现于我们眼前。
二、生本·对话——追寻以学定教理念下的生态课堂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在全人发展的理念下学校将课堂教学原则定义为“以学论教”,既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更关注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问题解决时,是否具备的多维、立体、多角度、多面向的思维方式及多层面的交往经验。我们在本次培训中听了17节研究课或随堂课以及10次研讨中看到的是学生大胆的表达,多元的思维、有序的讨论,融洽的合作;看到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隐身退位;看到的是基于尊重的师生对话;看到的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看到的是校长利用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引导教师树立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目标和基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校梯队建设高级研修班中校长对于2节数学课的评课为例,芦校长认为:基于格式塔理论中强调的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而言,学生的认识也应该是一种整体感知,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包含从整体感知到分解元素到关联数学符号和数学关系,最后建模的全过程。不主张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和体系去设计学生活动,而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的梯度来设计活动。教师要对教材中核心知识的整体结构有清晰的了解,了解学科核心知识后才能关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精准把握目标。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进入教室和走出教室时有什么成长?这种成长必须是积极的,而且要高、要厚。同时教师要以教法渗透学法,如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表格、画图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学习过程,同时以此支架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通过动作外显,培养思维的顺序性,便于学生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后得出自己的学习结论,形成自己的学习节奏。
教师在设立目标时要以生为本,设计活动时要结构清晰关注能力,同时在推进课堂教学时要渗透学法,总结一句话:教室在引,学生在学,要让成长看得见!
这是一所以生为本的学校、这是一个以爱育爱的家,从文化到管理、从课程到课堂,点点滴滴都有爱在每个师生、每位学习者心中涌动,我们将分享这份爱、记住这份爱,也将带回这份爱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