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学习及成长过程中必经之路,通过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不仅能让低年级孩子热爱校园生活,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实现乐学、好学的目的。基于前期对于学生的调查,结合学生成长年段的特征以及教师的特长,在主题课程负责人蒋翠燕老师的牵头组织下,“我的游戏我做主——跳皮筋”游戏课程孕育而生,经过两个星期的实施开展,最后进行了总结汇报,一路耕耘,一路花香。
前期策划,孕育适合学生成长的土壤
开学初二年级所有老师在办公室就这一主题课程进行了课内和课外资源的有效整合,设计出了我们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中发现,各学科不仅能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还能够充分利用皮筋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二年级各类学科的知识点,做到学科间的相互融通,资源共享。为了能让我们的主题活动顺利开展,我们级部还特意给每位家长印发了主题活动通知书,希望借由这次主题活动中的一些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我们的活动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欢乐吟创、皮筋歌谣;快乐发现、皮筋知识;开心实践、皮筋玩法;个性创作、皮筋场面;愉快高歌、皮筋音乐。
主题实施,彰显课程开发的教育魅力
语文课上拉开了“跳皮筋”课程的序幕,课上老师播放跳皮筋视频,让孩子们亲眼目睹游戏欢乐的场景,激发他们对跳皮筋的兴趣和热情。课后还将精彩的视频挂在班级的QQ群里分享,让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观看,在家中练习,将此项活动辐射到家庭中,带动家长参与到课程中来。诵读朗朗上口的儿童童谣是本次语文学科教学的亮点。牟老师抓住这一特点,首先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童谣,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交流,接着以小组为单元进行组内交流,通过评选,选择3首童谣进行排练展示,随后开展了小组童谣大比拼,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大声地唱着童谣,清脆悦耳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最后牟老师根据学生搜集来的童谣,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精心汇编成“10首跳皮筋经典童谣”,其中包含了一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童谣,比如:马兰花、小老鼠、小手帕等等。这些童谣伴随着跳皮筋的步伐,相得益彰,生动有趣。二1班的姚老师以口语交际5《教你玩游戏》为媒介,介绍跳皮筋的简单玩法,增强学生对跳皮筋游戏的兴趣。
在体育课上,孩子们带上皮筋,来到操场上,自由探索皮筋的玩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排队等待跳皮筋的过程中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并在活动后结合课文《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场面描写,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跳皮筋运动是女孩子的强项,男孩子兴趣不浓厚,于是二3班的家长志愿者走进了学校,周五班队课上,所有二年级孩子在操场上近距离接受了家长们和老师们的指导。大家围在一起,认真看着,小脚在地上不停模仿者,慢慢的,先学会的孩子成了大家疯抢的小老师,跳起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游戏总是伴随着快乐的歌声,音乐吴老师用节奏让孩子领略了一次传统游戏的快乐。一边唱一边跳,一开始孩子们笨拙的唱起来就不会跳,跳起来就忘了唱,吴老师认真耐心地指导,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欢乐。瞧,图画作业上也看得到孩子的笑容。本次“牛皮筋”主题活动为期一周,孩子们徜徉在游戏的海洋里,学到的却不仅仅只是游戏,更多的是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孩子们从找牛皮筋中的角出发,由生活引入数学。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进而明确角的分类,并结合着这一知识点重新认识牛皮筋中的角。相信孩子们在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游戏的乐趣,更多的是数学的美,数学与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
从这次二年级主题课程中我们发现,短短的一周我们并不能让孩子们彻底体会到牛皮筋的魅力,受到牟老师和薛老师的启发,我们将大课间的老鹰捉小鸡活动替换成了跳牛皮筋,并将这一活动时间拉长,让孩子们通过一学期的课间活动真正和跳牛皮筋交上好朋友。(蒋翠燕)
![]() ![]() |